通知公告:

学习园地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孝昌县:聚焦“四新”目标 共筑文明乡村

来源:孝昌县委文明办  2023-09-26 18:09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孝昌县以“建设美丽新家园、培育农村新风尚、展现乡村新魅力、打造文明新生活”为目标,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化惠民、移风易俗、乡村治理,不断提升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孝昌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一、共同缔造为先,建设美丽新家园

融入发展大局。近年来,孝昌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三农工作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结合点,大力推进“全域创建、百村提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创建了周巷镇新张村、王店镇敦厚村“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乡镇3个、文明村8个;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75%、80%。

建设和美乡村。擦亮小城镇经验在全国交流,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现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作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点,建设和谐美丽新湾组102个,“和美乡村”示范村46个,共同缔造试点10个。

涵养文明乡风。广邀乡贤能人,完善理事会制度,深入开展民主协商议事、监督管理等自治活动,全面推广王店镇“十分钟服务承诺”,周巷镇“四事工作法”、卫店“小夏说法”等治理模式,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二、道德建设为基,培育农村新风尚

德教成风,春风化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覆盖工程,村村建有价值观主题景观和文明礼仪墙,在219个村(社区)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户户创“星”争“星”。开展“孝风良俗进万家”活动,大力推广邹岗镇牛迹村乡风理事会监督管理经验,14个乡镇(区)推选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870位,全省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座谈会在孝昌县举行。

传播理论,育新农民。探索出“代表理论宣讲日”“道德模范+文明实践宣讲”“理论赶集会”“心声夜话”“理响孝昌村村行”等宣讲模式,灵活“定点式”采取小品、相声、民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让新思想传播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典型示范,群星闪耀。深入开展孝昌道德模范、“文明孝昌百佳”、庆祝建县30周年系列先进典型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臧文根、刘青枝等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级道德模范,1个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三、文化建设为根,展现乡村新魅力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资2.4亿元,建成七里湖文体中心,乡镇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实现建设全覆盖,服务全免费,开放全天候。推动戏曲进乡村,县、乡、村三级藏书量总计88万册,可用数字资源10TB。

坚持文化浸润精神生活。针对农村群众不同文化需求,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开展非遗活动、迎新春活动、书·时光公益讲座、“中华经典朗诵”“相约乡读”、送书下乡等活动130余场,图书馆线上线下阅读12.9万余人次。全年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宣讲400余场次。承办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和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发展壮大农村乡土文化。建立非遗传承、戏曲传唱、民乐传授、民俗传扬、书画传习等五大基地,培训乡土文艺人才1200余人,涌现出工艺美术大师张玉义、书画名家胡在田等典型。评选文化示范中心户115户,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把村史乡情、名人乡贤等通过村史馆、文化墙进行展示,“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

四、文明实践为本,打造文明新生活

强化阵地建设。启动县文明实践中心搬迁建设,组织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现场会四次,提档升级文明实践示范所9个、示范站30个。149家文明单位参与结对共建,一所(站)一特色,绘就 “同心圆”。整合文化场馆、孟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建设文明实践点,实现“一个场所、多个主题、多种使用”。

强化志愿服务。组建县、乡、村三级志愿者队伍,组建“党员先锋”“理论宣讲”等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16支,蒋志刚、唐根根、张玉义等道德模范、文化名人牵头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

强化品牌打造。突出地域特色,打造项目品牌,目前,正在打造和推广的文明实践服务特色品牌20个,其中,“播种绿色梦想”荣获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小夏说法”志愿服务被法制日报报道、被省委政法委和省公安厅联合推广。

下步,孝昌县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领导讲话要求,借鉴其他兄弟县市宝贵经验,力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