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学习园地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领题试点 答好移风易俗应城考卷——关于应城市创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应城市委宣传部、应城市妇联  2023-12-08 17:01

领题试点  答好移风易俗应城考卷

——关于应城市创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应城市委宣传部、应城市妇联抢抓创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机遇,通过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功能阵地的精准服务、特色文化的引领浸润,推动移风易俗在基层化风成俗,交出了一份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应城答卷。

一、移风易俗是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需破立并举、靶向施策

(一)坚持以制促治,推动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1.强化领导责任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试点工作列入全市重点改革项目,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审议《应城市创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倒排工期,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2.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市委文明办联合市妇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推动行政村(社区)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妇女议事会等“一约四会”的修订完善,倡导“零彩礼”为好,设置“婚事一天办清”“治丧不超过3天”“宴席不超过10桌”等标准,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社区)实现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零彩礼”“低彩礼”新人占比达92%。

3.创新联动共建机制。通过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村(社区)开展试点示范村创建,创新移风易俗联动机制。初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为依托,广泛吸纳党员、妇联干部和执委、村(居)民代表、“五老”人员、乡贤等参与的“1+4+N”多元共治模式。目前,已在58个村开展试点,带动全市230多个村联动共建,共串联群众组织1200多个,吸纳各方“能人”近4000多人。

4.推行家庭奖惩机制。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推行以村(社区)为单元、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积分超市”机制,针对婚事简办、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庭院卫生等文明风尚设置家庭积分,以积分兑换奖品,礼遇文明家庭;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设置家庭黑榜曝光,扣减家庭积分,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自“家庭积分超市”机制推行以来,全市已累计兑换奖品5万余件,参与家庭3万余户。

(二)坚持建强阵地,推动移风易俗“精准服务”

1.建设幸福食堂,打造惠民“新港湾”。着力解决高龄、空巢老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大力推进幸福食堂项目建设,今年新建村(社区)幸福食堂46个,覆盖16个乡镇,为9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就餐,60岁以上的老人按每人每餐1至8元提供“幸福价”就餐。此外,幸福食堂还兼具农村婚丧嫁娶服务场地功能,根据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章程相关标准承办宴席。部分村(社区)还将幸福食堂与农家书屋、贴心驿站建设相结合,统一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一站式满足老年人娱乐社交需求。

2.立足妇女之家,打造群众“连心桥”。发挥村(社区)妇女之家引领、联系、服务妇女的阵地作用,在妇女之家常态化开展婚俗新风宣传、家庭教育讲座、优良家风宣讲等活动 200余场,为广大家庭提供优质家庭服务。动员全市妇联执委开展“执委进万家、姐妹回娘家”活动,推行女网格员、妇联执委双向任职,将重点家庭纳入网格管理,走访在平时、关爱在平常,今年来走访重点家庭2067户次,帮扶解决困难问题200多件。

3.创建家风示范带,打造文明“根据地”。整合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示范点等资源,打造以许白昊革命英雄业绩展示厅、杨业功旧居、孝感(应城)孝廉文化基地、新河村城市文化客厅等多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家风家训点,串点成链,打造家风家教示范带,并同步绘制家风示范带云游览地图,开展“云打卡”活动,累计吸引12万人次线上线下共赏家风文化,带动更多家庭传承美德。

(三)坚持以文化人,推动移风易俗“化风成俗”

1.主题实践树新风。将移风易俗内容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今年“五一”期间,举办“落雁晚集 劳模颂歌”为主题的“五一游园会”,吸引10万人次现场打卡;端午期间,举办“蒲阳夜宴 应城味道”端午美食节暨共同缔造评比表彰活动,表彰“五美”(最美下沉党员、最美楼栋长、最美志愿者、最美婆媳、最美邻里)居民120名,进一步浓厚了传统节日氛围,传递了社会文明新风。

2.文化浸润化民风。注重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有机融合,为群众讲明白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区别。通过创作黄梅戏《红嫁衣》《改彩礼》、快板舞蹈《移风易俗赞歌扬》、情景剧《穿越时空的对话》《说应城》、小品《结穷亲》等文化作品,以“五服邻门”“村村响”“三下乡”活动、新媒体等方式传播,推动移风易俗文化深入人心。以许白昊家风故事为原型的《红嫁衣》获评“李渔杯”首届全国清廉戏曲十佳剧目。

3.典型引领正家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凝聚“家”力量。2022年以来,评选“道德模范”“好婆媳”“十大孝子”等80人;深入挖掘“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276户,“十星级文明户”7600余户,以好家风、好作风涵养社会好风气。今年,“三八”妇女节和家风家教月期间,举办“移风易俗弘扬新风 美好生活共同缔造”庆祝活动、“好家风 润澴川”2023年孝感市家风家教月启动仪式等,礼遇最美家庭、宣讲家风故事,分别吸引了14.56万人、20万人线上观看直播参与互动。

二、移风易俗面临顽瘴痼疾,需直面问题、加快解决

陈规陋习非一日形成,移风易俗非一蹴而就。今年9月,应城市开展移风易俗问卷调查发现,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中仍然存在顽瘴痼疾。

一是少数观念根深蒂固,短期整改不彻底。问卷调查中显示,仍有18.2%的人认为老人去世后,理应大操大办;16.3%的人认为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要讲排场、讲体面,彩礼越高表示对女方越尊重。

二是约束机制的执行力受限。部分村(社区)“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对党员干部可有效约束,但对普通群众的约束力较弱,短时间内难彻底根治。问卷调查中仍有19.4%的人认为办红白事是私事,没必要按照村(社区)相关规定执行。

三是各地工作力度不平衡顽疾易反弹。各县(市、区)推进工作力度不一致,导致外地流入人员和返乡人员对移风易俗认识的差异化,带来工作的反复性;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各地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不同,加大成果固化的难度。

三、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需弛而不息、长抓不懈

1.坚持“教”字为先,抓思想更新。移风易俗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形成思想认同。开展全媒体宣传教育,常态化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是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群众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认同新观念、倡导新风尚。

2.坚持“谋”字为要,抓共同缔造。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主体。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加大群众自治组织培育,拓宽群众议事平台,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群众组织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3.坚持“管”字为重,抓经常日常。不仅着眼于陈规陋习专项整治的短期遏制,更要立足于健全管理机制的长效解决。不断完善道德银行、家庭积分等奖惩机制,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网格化监管等管理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4.坚持“创”字为主,抓示范带动。通过政府“以奖代补”,鼓励村(社区)小切口、多角度,打造多样化的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由点及面,推动文明新风百花齐放,为基层治理积蓄动能。